還我客家話
1988年12月28日,多名客家前輩發起「還我母語運動」,客家族群罕見地在台北舉行示威遊行,爭取開放多元化語言政策,推動客家事務走向法制化,更替各族群爭取到尊重母語的話語權。(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官網)
在1956年時,中華民國政府全面推行國語文運動,閩南話、客家話、各原住民族語都在限制之內,即便此項說國語運動在1987年就已結束,1988年也開始還我母語運動,但30年的國語運動以及全球化英文來襲,對母語地位的影響仍然巨大。
「客家基本法」中對客家人的定義是「具有客家血緣或客家淵源,且自我認同為客家人者」
我爸爸是客家人、媽媽是閩南人,雖然不是父母都是客家人的家庭,但我的生長環境仍然是充滿客家人,我們家算是大家族,且大家都住在附近,走在家裡附近的路上時常可以聽到親戚用客語在閒話家常,但我是一個不太會說客語的客家人,小時候對此不以為意,到了長大後才慢慢意識到母語的重要性以及它真的在快速地凋零。
小時候國小的母語教學,因為媽媽是閩南人的關係,我是學閩南語,姊姊則是學客語,再加上小時候我非常喜歡看戲說台灣或是鳥來嬤與十三姨這些閩南語節目,甚至有段時間在家中會用閩南語和家人講話。家裡算是國客雙聲道,爸爸、阿婆他們會用客語溝通,但和我、姊姊、或是媽媽就改用中文,相比之下,對客語是非常不熟悉。某次過年回家,和阿婆走在路上,阿婆用客語和我說了一段話,我因為聽不懂無法回應,阿婆接著說「啊,你不會講客家話」這句話是用客語說的,但是我聽得懂,也聽得出來話中滿滿的無奈,接著阿婆就改用簡單的國語和我對話,雖然是一件很小的事,但突然很想好好地學客語,一旦語言出現了斷層,不做任何努力的話就等於是等著時間將它消滅。
若我們對於母語算是「會聽不會說」的世代,那麼接下來我們的孩子就很有可能是「不會聽也不會說」了,語言不僅是溝同的橋樑,同時也代表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語言傳承著文化與生活,若是一種語言出現傳承斷層,同時也代表著以語言為基礎發展的族群文化正在流失。
有人認為應推廣母語教學,有人認為母語在家學就好,在學校要雙語教學(中、英),我認同在家學母語很重要,畢竟那是最日常、最生活化的,但不能是“只在”家中學,這樣的政策在我看來會很像叫大家母語在家裡講就好,出外我們要講中文、英文,我認為推廣母語教學是必要的,且應鼓勵多開口說母語,就像鼓勵大家不要害怕說英文一樣,同時我也認為最根本是應提升每個人對母語保存重要性的觀念、及對自己生長地的認同,當意識到自己認同的文化正在凋零,相信多數人都會產生危機意識、並付諸行動。
參考資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wGFLfyAiy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iddgczoo9s
https://hakkafa.hakkatv.org.tw/hakkafa-infographic
留言
張貼留言